产品展示


鼻中隔疾病
 
①鼻中隔偏曲
概述
凡鼻中隔偏离中线向一侧或两则弯曲或局部形成突起,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,均称鼻中隔偏曲(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)。事实上鼻中隔正直者甚少,如无功能障碍,可不作诊断和处理。
病因
    (一)外伤:外伤为本病的重要原因,多发生在儿童时期,外伤史常早已遗忘。当时因鼻中隔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未全,故不显症状,以后随年龄增长始逐渐发展成为鼻中隔偏曲,成人也可因外伤造成鼻中隔偏曲或鼻中隔软骨脱位。
 (二)发育异常:鼻中隔原由数块软骨组成,以后分别骨化,才出现骨部鼻中隔。在发育过程中,由于种种原因,骨和软骨的发育不均衡,而形成畸形或偏曲,或在鼻中隔各骨或骨与软骨之间的接缝处形成距状突或嵴。腺样体肥大、自幼张口呼吸、硬腭高拱者的鼻中隔发育受限,也可发生鼻中隔偏曲。
 (三)压迫因素:鼻腔内肿瘤或异物压迫,可使鼻中隔偏向一侧。
症状
   (一)鼻塞:交替性或持续性。单纯“C”形偏曲或峭突,多引起同侧鼻塞或交替性鼻塞。伴有对侧鼻甲代偿性肥大及“S”型偏曲,可能引起双侧鼻塞。
 (二)头痛:偏曲部分压迫鼻甲,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。
 (三)鼻出血:偏曲的凸面或嵴与距状突处粘膜变薄,而且常受到气流或尘埃的刺激,故常发生干燥糜烂,导致鼻出血。
②鼻中隔穿孔
概述
鼻中隔穿孔(perforation of nasal septum)系鼻中隔软骨部或骨部因外伤或其他原因穿破,形成大小不等的穿孔,使两侧鼻腔相通。
病因
   (一)外伤:如手术、经常挖鼻、鼻外伤等,其中以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引起者为多见。反复挖鼻成习,形成鼻中隔溃疡,也可致穿孔,严重鼻外伤也可引起。
 (二)特殊性传染病:如结核、狼疮、梅毒及麻风等。梅毒性穿孔常位于鼻中隔骨部,致合并鞍鼻。其他原因穿孔一般位于软骨部。
 (三)急性传染病:如白喉、猩红热、伤寒及天花等。
 (四)鼻中隔脓肿:脓肿溃破后穿孔。
   (五)化学物质刺激:如长期接触铬酸等。
症状
    鼻腔干燥,有痂皮形成,引起鼻阻塞及头痛,并易发生鼻衄。鼻中隔前段小穿孔在呼吸时可发生吹哨声,如穿孔位于鼻中隔后段,可不显示任何症状。
③鼻中隔血肿
概述
鼻中隔血肿(hematoma of nasal septum )是指鼻中隔一侧或两侧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血。积血感染即成鼻中隔脓肿(abscess of nasal septum)。
病因
   (一)鼻部外伤:如头面部打击伤或跌倒时发生鼻骨骨折或鼻中隔骨折脱位。
 (二)鼻中隔手术后:术中止血不善或术后因喷嚏而引起。
 (三)出血性疾病:如血液病、血友病、紫癜病等,也可能发生中隔血肿。
 (四)鼻中隔血肿没有及时处理、发生感染而成脓肿。
症状
    一侧粘骨膜下血肿,呈单侧鼻塞。中隔手术后发生为双侧性鼻塞。
⑥鼻出血
概述
鼻出血(epistaxis)又称鼻衄,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,多因鼻腔病变引起,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,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。鼻出血多为单侧,亦可为双侧;可间歇反复出血,亦可持续出血;出血量多少不一,轻者仅鼻涕中带血,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;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。多数出血可自止。
病因
    原因复杂,大致可分为两类:
  (一)局部原因
  1.外伤。
  2.气压性损伤。
  3.鼻中隔偏曲。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状。
  4.炎症:①非特异性炎症:干燥性鼻炎、萎缩性鼻炎、急性鼻炎、急性上颌窦炎等,常为鼻出血的原因。②特异性感染:鼻结核、鼻白喉、鼻梅毒等,因粘膜溃烂,易致鼻出血。
  5.肿瘤。
  6.其他:鼻腔异物、鼻腔水蛭,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。在高原地区,因相对湿度过低、而多患干燥性鼻炎,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。
  (二)全身原因
  1.血液疾病: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。②凝血机制的异常。
  2.急性传染病。
  3.心血管疾病:①动脉压过高:如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症、肾炎、伴有高血压的子痫等。②静脉压增高:如二尖瓣狭窄、胸腔或纵隔和颈部巨大肿块、肺气肿、肺水肿及支气管肺炎等。
  4.维生素缺乏:维生素C、K、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,均易发生鼻出血。
  5.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:磷、汞、砷、苯等中毒,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衄。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,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而易出血。
  6.内分泌失调:代偿性月经、先兆性鼻出血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,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减少,鼻粘膜血管扩张所致。
  7.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,肝、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,也可伴发鼻出血。
症状
    出血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,但以鼻中隔前下区最为多见,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。鼻腔后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,从口吐出。一般说来,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,多限于一侧鼻腔,而全身疾病引起者,可能两侧鼻腔内交替或同时出血。
⑦鼻息肉
概述
鼻息肉(nasal polypus)是常见疾病,多见于成年人,好发于中鼻甲游离缘、筛窦、筛泡、筛骨钩突、半月裂孔及上颌窦口等处。
病因
    由鼻部粘膜长期水肿所致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原因。
    开始为局部粘膜水肿、半透明隆起、无蒂,此时称息肉样变性。病变继续发展,因水肿组织的重力作用,逐渐下垂而形成有蒂的息肉。鼻息肉可分为水肿型(粘液型)、血管型(出血型)、纤维型、囊肿型等数种,一般常见者为水肿型或混合出现。
症状
    以进行性鼻塞为主,随息肉缓慢长大,逐渐成为持续性鼻塞。常伴有鼻窦炎,使鼻涕增多。可有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。可单发或多发,单侧或双侧,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。息肉生长过大时,外鼻可发生畸形,鼻梁变宽而膨大形成“蛙鼻”。悬垂于后鼻孔的单发性息肉,称后鼻孔息肉(choanal polyp)。并发症常伴有鼻窦炎,使鼻涕增多。
⑧药物性鼻炎
 
概述
    药物性鼻炎(rhinitis medicamentosa)系因长期滴用鼻减充血剂(topical nasal decongestants),如鼻眼净(naphazoline,滴鼻净)、麻黄素(ephedrine)及其他α-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,所致鼻粘膜的慢性中毒反应,故亦称“中毒性鼻炎”(toxic rhinitis)。此外,服用利血平(reserpine)等降血压药、某些女性避孕药也可引起。不少患者不经专科医生检查诊治,自行购药治疗,以致滥用滴鼻药罹患药物性鼻炎。
症状 
减充血剂应用初期,鼻粘膜反应明显,粘膜及鼻甲血管收缩,鼻通气效果显著,连续应用超过3d~5d,由于局部血管收缩疲劳和反应减退,以及血管舒张代谢产物的蓄积,引起继发性的血管扩张。效果渐差,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缩短,药物失去作用后,鼻塞反更加重。随着滴药次数的频繁,产生了恶性循环,称之为多用减效现象。